柏格森与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的辩论

ww

在1922年的春天,巴黎成为了两位思想巨人辩论的舞台: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他们围绕时间的本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这场讨论后来成为了科学与哲学交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1] 。

爱因斯坦,当时他的广义相对论已经诞生,提出了一个关于时间的双重观点。他认为,时间可以分为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物理时间是客观的,可以通过科学仪器如时钟来测量。而心理时间则是个人的主观体验,是我们感知事件顺序和持续性的方式。在爱因斯坦看来,物理时间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而心理时间则属于个人感知的范畴。

应该指出,之前同样与爱因斯坦有过交集并同样批评爱因斯坦的哲学大家海德格尔[2] [3],在其哲学中提出时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并提出以此为基础的两种时间概念:科学的和哲学的。 这些洞见在革命性上与相对论的时空观相媲美。爱因斯坦显然部分接受了海德格尔的哲学时间的概念,但也有本质的不同。爱因斯坦虽然也提出了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概念,但其核心思想依然是物理的。 它认为,物理时间是外在的,可以通过科学仪器进行精确测量。相反,而内在的心理时间只不过是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如何在心理上处理事件的先后和持续性。这种区分反映了爱因斯坦作为物理学家的视角,以及他对时间的科学和主观体验的深刻的科学理解。

柏格森 [4] 则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时间不应该被简化为可以被时钟测量的序列。对柏格森而言,时间是连续的、不断流动的,它是生活的本质组成部分,是由我们的记忆、情感和经历构成的。柏格森强调,时间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现象,它超越了物理学的界限,触及了我们存在的核心。时间不仅仅是物理学中的一个维度,而是一种深刻的存在经验。科学的时间概念,尽管在技术和实用层面非常有用,但它简化了时间的真实本质,没有涵盖时间在个人和存在层面的全貌。爱因斯坦把时空结合起来,而柏格森把时间和人结合起来,有点类似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概念。 而自然科学的一个问题,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是把人,排除在科学之外的。

柏格森深入探讨了时间的哲学意义,他试图揭示时间在我们个人经历中的主观感受以及它如何定义我们的生活。这一点与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立场形成对照,他们将时间视为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客观测定和数学表达的现象。在探索时间的本质时,科学和哲学提供了互补的理解方式,这种多元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时间的意义。

这两位思想家的对话,不仅仅是关于时间的科学和哲学理解的对决,它还触及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科学和哲学如何定义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这场辩论至今仍被视为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挑战了我们对时间、现实和存在的理解。

爱因斯坦和柏格森在关于时间本质的辩论中并没有达成共识。他们的观点在根本上是相互对立的。爱因斯坦坚持认为时间有两种类型: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而柏格森则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简化,忽略了时间的哲学维度。柏格森认为时间是连续流动的,不仅仅是时钟能够测量的,而是涉及我们存在的每一个层面2

这场辩论后来被认为是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理解的一个重要事件,但双方的立场差异导致了他们在理解时间的本质上没有找到共同点。爱因斯坦的观点最终在科学界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柏格森的观点仍然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3。这场辩论展示了科学与哲学在理解世界方面的不同途径,以及这些途径如何塑造我们对时间、现实和存在的理解。

他们观点的核心差别其实是物理,及以其为代表的科学是否能解释一切。 哲学家们显然认为是不能的。这个世界, 存在形而上的存在。

在今天的AI时代,关于AI是否能够具有意识等等讨论 [6] ,其实也关联到科学和哲学的根本分歧。 一直与哲学渐行渐远的现代科学。终归不能回避哲学问题。 完全从科学产生的AI,是否能够具有意识,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

参考资料:

[1] 理性与直觉的交锋——爱因斯坦与柏格森的“时间之争”, 陈强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2] 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三联书店。 2006-4 ISBN: 9787108024558

[3] 海德格尔的著名演讲“时间与存在”(Zeit und Sein)1962年,弗赖堡大学

[4] 亨利·柏格森  《物质与记忆》,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3-7 ISBN: 9787212064785

[5]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the “being of the clock”: Bergson, Einstein, Heidegger, and the interrogation of the temporality of modernism, Published: 06 December 2006, Volume 39, pages 183–213, (2006)

[6] 关于AI能否思考的中英佳文

[7]

***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